【环球新视野】助推影视人才成长,首届优秀青年编剧上海“启航营”开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国影视行业百花齐放,唯有能反映当今时代、歌颂美好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才能传得开、留得下。如果说,剧本是影视创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那么人才就是最核心的动力与宝贵财富。
(资料图)
6月16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视节两节官方企业活动之首届优秀青年编剧上海“启航营”活动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开幕。来自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戏剧学院的领导、专家,与行业代表、上海福得文化总经理、编剧饶俊出席了活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优秀青年编剧人才进行交流,共同助力上海选题创制和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与会领导、专家、行业代表在首届优秀青年编剧上海“启航营”开幕式合影
开幕式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刘祎呐对此次来沪参与“启航营”的青年编剧人才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活动的初衷与目标,即通过行业大咖演讲和上海重要纪念场馆及文旅场景的采风内容,帮助营员全方位了解从艺术到商业制作的全流程剧本创作,并启发营员对上海故事选题的思考。
在刘祎呐看来,剧本创作和文学创作最大的差异,就是文学创作像一个人的独舞,而剧本创作像一群人的共舞,尤其电视剧剧本的创作不仅需要埋头苦干,还需要团队讨论、互相启发、相互触动。因此,“启航营”邀请到一批编剧人才,围绕所学、所看、所思、所想一起碰撞火花,期待能给大家的创作带来新的灵感、方向与动力。
刘祎呐介绍,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大码头”,在近年上海的电视剧创作中,涌现出了《三体》《梦华录》《人生之路》《风吹半夏》等一大批优秀项目。同时上海也是影视剧里的常客,可惜镜头展示的往往只有高楼大厦、摩登白领,再加上虚构夸张的故事,透出一股塑料悬浮之感。
于是,“启航营”设计了大量采风环节,从一大会址纪念馆到中华艺术宫,从上海历史博物馆到犹太难民纪念馆,从市中心衡复风貌区的武康大楼到青浦郊区的朱家角古镇……带领青年编剧沉浸式感受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希望能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创作人才关注上海元素、创作上海故事,为上海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添砖加瓦。”刘祎呐表示。
刘庆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教授表示,上戏建校已有80周年,其中戏文系是最早建设的学科之一,多年来一直以培养“拥有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剧作家”为己任,此次也希望通过“启航营”,更直接、更深入地参与两节,为上海影视剧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接着,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介绍了“启航营”的具体课程安排,分为专家授课、艺术采风、现场观摩、剧本创投四个板块。其间,由编剧、制片人饶俊(代表作《花千骨》《画江湖之不良人》),电影制片人、发行人、监制张苗(代表作《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编剧洪靖惠(代表作《人生之路》《颤抖吧!阿部》),柠萌影视创始合伙人、制片人徐晓鸥(代表作《三十而已》《小别离》《小欢喜》),编剧王小枪(代表作《县委大院》《对手》)为营员带来5场干货满满的讲座。
作为上戏的优秀校友之一,上海福得文化总经理、编剧饶俊当天也回到母校,与后辈们分享自己在上戏求学的心路历程和离开上戏后的成长故事。
饶俊表示,自己的求学与职业道路都堪称幸运,是上海戏剧学院给了他走出贵州大山、改变人生的机会,又是热播剧《花千骨》让毕业不久的他顺利在影视行业站稳脚跟。“《花千骨》之后,我写了好几年偶像剧。随着年岁增长,有了家庭和孩子,我开始思考,将来要留下一些什么样的作品给孩子?”于是,近年来饶俊积极向现实主义题材转型,并在上海广播电视局的帮助下回贵州挂职学习、体验采风,为影视剧《乡村教师》的创作积累养分。
“启航营”营员高君傲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感悟。这位东北小伙表示,自己通过在上海的学习、生活、工作感受到了这里的兼容并包,这座兼具都市风采和历史底蕴的城市,非常值得书写和记录。
罗毅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罗毅不仅对营员未来一周的学习活动表示期许,还布置了作业——在闭营前提交上海相关选题的影视项目书和5000字大纲及人物小传,“希望各位营员能通过‘启航营’的学习与交流,更好地在作品中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内核,呈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命运的关注。”
同时罗毅透露,营员们的优秀作品,将在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影视机构跟进选题后续的开发,与编剧签署合作意向书,同步跟进编剧培养计划,“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助推影视人才成长的激励扶持政策,不断凝聚行业力量,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
“启航营”全体合影
本次“启航营”由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指导,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承办,北京百纳千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福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协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